伴随“美术与书法”列为一级学科,以美育为导向的青少年书法学习热情的高涨,文化繁荣下全国各地美术馆、展览馆、艺术馆的兴建,新文艺群体书法工作者的不断扩大等因素,书法进入了系统化学习、职业化创作、专业化审美与精品化展示的新时代,同时面临书法蓬勃发展下的人文精神失落和同质审美泛化。艺术是时代的先觉,笔墨是时代的镜像。展厅时代书法创作如何体现文化自信?书法作品如何表达作者与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书法人如何改变有笔墨无文采、有技法少文化、有艺术审美缺文学内涵的“有墨无翰”现状,写出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精品力作,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时代跨越?
自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开始,中国书法正式进入了“展厅时代”。展厅和展览为书法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让我们对当代书法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认知和突破。文艺大繁荣的今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书法,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明传承,悄然从“实用工具”向“审美艺术”、从“自我表达”向“艺术生产”、从“书斋文化”向“展厅文化”,书法“展览体”应运而生。“展览体”是展厅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客观现象,不能简单用对与错、好与坏来武断评判,但必须正视书法创作在展厅时代中遇到的情感迷失、同质泛化、唯技竞艺、有传承缺创新等现实问题。 艺术回归本体,笔墨当随时代。展厅时代书法创作如何能既最大限度地继承书法传统,又能最大程度地张扬自我风格与时代元素?这就要求书法创作中主题、形式、情感、技术的和谐统一,具体为创作意识与展览视觉之间的呼应融合,深入思考“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四个问题。 为何写?展厅时代的书法展览,都有相对明确的主题导向,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有“主题创作意识”。为何写,就是要创作者明确书法创作的时代感知和个人情感的汇结动力在哪里,实现内容与情感、作者与观众、个人与时代的同频共振,这是创作个性化书法展览作品的出发点。 为谁写?古人认为书法乃“文人之余事”,今人书法已成为彰显时代气象的艺术品。当代书法作品既然走进了多功能展厅,那必然不是书斋里面的“孤芳自赏”,必须搞明白书法作品的受众对象。一件好的展厅书作,要做到“作者满意、评委欣赏、观众喜欢”并非易事,这也是艺术创作的难点。 写什么?“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备受古代文人推崇,可见内容的选择,是创作者艺术表达的关键语言。古代流传至今的书法经典碑帖,都是内容相对完整的诗词歌赋或信札碑志,文因字传,字因文留。内容的选择是创作者人文素养和思想价值的体现,失去了内容的书法就是美术化的线条符号,纯粹的“炫技表现”乃“匠人”所为,不可取。 怎么写?历代书法审美风尚各异,可见书法作品必须以审美规律构建创作基础,再辅以个人情感和人文素养。展厅书法作品要经评委评审、观众评价等考验,如何将自己充沛的创作情感汇变成有逻辑的艺术表达方式,这就要求作者围绕创作内容,思考创作中关于字法、笔法、墨法、章法的技术问题。特别强调在经典碑帖临创转换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艺术思考和情感表达,探寻各书体的美学表现规律,实现文质兼美、技道两进。 中国书法从古至今坚守“本真、重和、尚简、贵神”的审美核心,同时强调“师承、法统、技正、文美”的艺术本境,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书法不是简单的黑白线条组合,脱离不开文学、哲学、美学、史学等人文知识而独立存在,其人文性是第一位的,这是从古至今书学界的共识;同时,书法离不开“文字、文学、文化、文人”四个身份标签。如果把书法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文字是树之根基,文学是树之养料,文化是树之气质,文人是树之观象。 书法是一门学问,不能仅仅当作是一门技术。回归艺术本体和文化本因,聚焦书法的传统审美与时代精神,必须要“内功”与“外功”兼修。“内功”指临摹之功、文字之功、技法之功、章法之功等;“外功”指人文修养、广博阅历、审美开悟、心性智慧等。 不管是“内功”还是“外功”,都要回归“文字、文学、文化、文人”本体意识,即洞悉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和书体渊源,品读古今经典人文名篇和文论书评,提炼人生成长中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心性,追慕古代文人的高尚品格和艺术情怀。知古人之精华,以防覆辙;知古人之心历,以明己见;知古人之笔墨,独创我法;知古人之情怀,以养浩气。借古鉴今,方能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以“四文”观照“四问”:“展览体”创作转向的审美通径 唐代张怀瓘《文字论》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写字写文章表达的是文本意思,而书法则一个点画便能表达心情心境。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中秋帖》、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米芾的《苕溪诗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等,为何作者和作品能够齐名留史,是因为他们的创作离不开对文字传承的规律演绎、对文学创作的躬身实践、对所处时代文化的深刻解读、对文人身份的认同追崇。足以见得,“文字、文学、文化、文人”是当代展厅书法从“展览体”向“文人书法”或“人文书法”的回归通径,也是回应当下展厅书法“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时代命题的最佳答案。 艺术之美,在于感人;书法之美,在于感知。要回答“书法作品怎么打动人?”之前,首先应该回答“书法作品为什么会打动人?”书法作品是集创作者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于一体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表达,进而同频反映所处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唐代李汉《昌黎先生集》曰:“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包括书法在内的文艺创作,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文艺力量体悟和感召时代发展力量。 目视其外在形式之美,心读其内在韵味之醇。中国书法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确立了独特而完整的审美体系,直接影响并哺育了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精神世界。展厅书法需要人文思想的滋润与传统审美的转化,强调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创变、功力的强化与性情的抒展、形式的丰富与内质的升华。展厅书法创作要在文化实践、文化反省和文化创造中提升文化自觉,强化人文意识,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努力探索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人文性、学术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创作出符合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力量的时代精品。